2017年1月6日

6. 榼藤子(越南鴨腱藤) Entada phaseoloides (L.) Merr. ssp. tonkinensis (Gagnep.) H. Ohashi




學名:Entada phaseoloides (L.) Merr. ssp. tonkinensis (Gagnep.) H. Ohashi
常用中名:榼藤子(FoT 2nd)、鴨腱藤
分類地位:豆科
採集紀錄: 台大標本館 TAI採集紀錄
已知在台第一次書面紀錄:福爾摩沙植物名錄(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)
已知首次採集標本:A. Henry 951號標本,但採集者應該是Playfair

分布:臺灣西部低海拔次生林地區,中部以北為主要族群分布區域
生態:個體冬季會以落葉方式躲避冬天的乾旱期,春季開花,秋季結果

研究指出,Entada這屬植物屬於海漂性植物
林試所出版一些參考文獻
但本屬植物多數出現在山區
這屬植物如何在台灣繁殖、海漂應該是個有趣的研究題目

莖常呈現不規則扭曲

本屬種子應該是全台灣最大型的原生種子,大約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大小


本屬植物在台灣主要分成三種
分別為E. phaseoloides(厚殼鴨腱藤)、E. rheedei (鴨腱藤)
E. phaseoloides (L.) Merr. ssp. tonkinensis (Gagnep.) H. Ohashi榼藤子(越南鴨腱藤)
但學名可能還有得吵

以下引用大橋教授提出的鴨腱藤屬分類的新資訊

1. Leaflets conspicuously asymmetrical, 1-4 pairs per pinna, 3.5-6 cm wide;
apex of midrib terminated at leaflet blade; endocarp parchment-like -----------E. phaseoloides (厚殼鴨腱藤)
小葉明顯不對稱,每對小葉1-4對,寬3.5~6公分,小葉主要葉脈止於頂羽片葉邊緣,內果皮觸感像羊皮紙
  Distribution: SE Asia, Taiwan, southern Ryukyus to the south Pacific and tropical Australia. 
  Taiwan, in forests in Pingtung and up to 1,000 m in northern regions.
  個人註解:這個種因為早期資訊不足,鑑定很多同種不同形式的標本

1. Leaflets more or less symmetrical, 3-6 pairs per pinna, 2.5-4 cm wide,
apex of midrib slightly projected beyond leaflet blade; endocarp woody---------E. rheedei (鴨腱藤)
小葉多數對稱或部分對稱,每對小葉3-6對,寬2.5~4公分,小葉主葉脈略突出葉片(短凸尖),內果皮木質化
  Distribution: Africa, S. & SE. Asia, S. Taiwan to the south Pacific, tropical Australia. 
 Taiwan Kaohsiung, Pingtung and Tainan.
  台灣分佈於西南部地區

2. Seeds brown, convex, margins angular, 3.3-5.5 cm across, 1-1.5 cm
thick; pods 6-10 cm wide …………….………... subsp. phaseoloides (厚殼鴨腱藤、FoT稱為台灣鴨腱藤)
種子咖啡色,種子突起狀,邊緣有稜角,3.3-5.5公分寬,1-1.5公分厚,豆莢6-10公分寬
  Distribution (subsp. phaseoloides): Tropics and subtropics; Malesia, S. Taiwan, S. Ryukyus, Pacific   islands and Australia. 
 Taiwan, confined to Hengchun Peninsula.
  台灣僅限於恆春半島
  個人註解:就是分布在恆春半島的恆春鴨腱藤,因外貌

2. Seeds blackish purple or dark brown, flat, margins rounded, 4.7-7.4 cm across, 1.5-2.3 cm thick; pods 9-12 cm wide ... subsp. tonkinensis (越南鴨腱藤、FoT 2nd 稱榼藤子)
種子黑紫色或暗棕色,種子平,邊緣圓形,4.7-7.4公分,1.5-2.3公分厚,豆莢9-12公分寬

  Distribution (subsp. tonkinensis): Vietnam, S. China, N. & Central Taiwan (Ilan, Nantou, Taipei,    Taichung, Taoyuan), N. Ryukyus (Amami-Oshima) and S. Kyushu (Yakushima).
  Taiwan, in   forests up to 1,000m in the north.
  台灣分布於北部1000公尺以下山區的森林

  早期認為這種應該在北迴歸線以北的地方才找的到
  這一株調查的地點在台南南化
  推測這種可能是泛台灣分布的物種

2016年8月1日

5. 密毛魔芋 Amorphophallus hirtus N.E. Br.


學名:  Amorphophallus hirtus N.E. Br.
常用中名:雷公槍
分類地位:天南星科
採集紀錄: 台大標本館 TAI採集紀錄
已知在台第一次書面紀錄:台灣植物誌(Enumeratio Plantarum Formosanarum)
已知首次採集標本:川上隆瀰 1909年採集

分布:臺灣西南部低海拔次生林地區,高雄壽山公園為主要族群分布區域
生態:個體跟著臺灣西南部氣候開花結果,通常都是在5月份梅雨過後才開始開花

生育地

花部解剖(雄蕊在上,雌蕊在下)



小苗

2016年7月28日

4. 厚葉牽牛 Ipomoea imperati (Vahl) Griseb.



學名:  Ipomoea imperati (Vahl) Griseb.
常用中名:厚葉牽牛、白花馬鞍藤
分類地位:旋花科
採集紀錄: 台大標本館 TAI採集紀錄
已知在台第一次書面紀錄:台灣植物誌第一版第四冊
已知首次採集標本:1930 細川隆英採自小琉球

分布:西部低海拔沙灘地區
生態:目前已知都在海岸地區第一線發現,推測因花朵外型、生態功能與馬鞍藤類似,才有白花馬鞍藤之稱號

生育地

葉片 (實在沒有馬鞍藤的樣子)



在做論文時,只有聽過父母親敘述有這個東西
野外實際沒有發現,沒想到多年之後
在附近的區域又看到白花盛開的族群,希望這個族群能夠持續的延續下去

2016年6月6日

3. 紫花脈葉蘭 Nervilia plicata (Andr.) Schltr.



學名:  Nervilia plicata (Andr.) Schltr.
常用中名:紫花脈葉蘭
分類地位:蘭科
採集紀錄: 台大標本館 TAI採集紀錄
已知在台第一次書面紀錄:台灣植物圖譜第四冊
已知首次採集標本:1906 川上隆瀰採自恆春

分布:中南部低海拔地區,個體常聚集生長
生態:此屬物種目前已知都是先開花再長葉,往往都只能看到葉子,此物種往往都是第一年先發現葉子,第二年才能拍到花

幾乎都是一株兩花

葉子特徵,表面有毛




2016年6月2日

2. 錫蘭七指蕨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(L.) Hook.


學名:  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(L.) Hook.
常用中名:錫蘭七指蕨
分類地位:瓶爾小草科
採集紀錄: 台大標本館 TAI採集紀錄
已知在台第一次書面紀錄:台灣植物誌第一版
已知首次採集標本:1932 T. Sata (Taeko Sato??採集自蘭嶼

分布:以蘭嶼為主要分布,近年來在台灣中南部慢慢有發現(1999 惠蓀林場、2012 湖山水庫)
生態特性:喜好出現在熱帶闊葉林,但近年來調查紀錄並非多為成熟闊葉林

未成熟孢子

成熟孢子葉

葉片分岐為主要特色

最近聽到分類學的說法,台灣植物誌內一屬一種的都要懷疑一下是否有鑑定上的錯誤
這個也是一屬一種喔